close

國立台灣文學館將於2010年424日起推出「台灣本土母語文學常設展」,讓台文館的展覽以實境佈置展現語言的意涵,讓語言所傳遞的認知增添視覺印象的輸入,這些生活中看似平凡的語言,卻是逐步構築台灣歷史的元素,也是台灣文學的源頭。

散步在台文館四周,輕聲吟唱那些雋刻在石柱玻璃板上的詩文,你是以生活的面貌,享受台灣文學。

DSC02670.jpg 

引用:台灣本土母語文學常設展台文館24日開展

更新日期:2010/04/23 18:05

歷經一年籌備,國立台灣文學館將於424日起推出「台灣本土母語文學常設展」,展覽特色在於運用文化情境結合原住民語、客語、台語文學,以「土角厝」「菸樓」及「石板屋」等場景,烘托母語的意涵,邀請民眾參與,領略本土母語文學在台灣文學脈絡中的內涵與價值。(劉怡伶報導)

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李瑞騰表示,以展覽呈現語言並不容易,因此館方努力透過視覺化、空間化手法呈現台灣母語多音交響的面貌,國立台灣文學館特別籌畫建置這項展覽,整合呈現台語、客語、原住民語文學的豐富意境。

策展人周定邦說,展場內以三族群之歷史建築鋪陳,從原住民族群的「會所」、「石板屋」、「公廨」,客家族群的「菸樓」、「閣樓」,到台語族群的「土角厝」、「戲台」、「詩棚」,以台灣本土族群生活場景配合母語文學作品展示,呈現台灣多元族群、多音交響的豐富樣貌。

展出作品約上百件,精采呈現台灣多元族群之文學,原住民語文學區部分,除了母語文學出版品外,預計展出陸森寶日記手稿、黃貴潮日記手稿、卜袞.伊斯瑪哈單.伊斯立端《山棕月影》手稿、奧威尼‧卡露斯《神秘的消失》手稿、巴代《笛鸛》手稿等第一次展出的珍貴手稿。客語文學區部份,展出杜潘芳格〈紙人〉手稿,80年代「還我母語運動」時期的客語雜誌:《客家風雲》、《六堆風雲》、李喬《情歸大地》劇本手稿。台語文學區部份,呈現台灣第一份報紙《台灣府城教會報》、1920年代台語白話字散文集:蔡培火《十項管見》,台語文學重要長篇小說:陳雷《鄉史補紀》手稿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cho 的頭像
    Echo

    Echo〜再給我一個約定

    Ec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