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更新的過程中,人與人、人與環境、商業利益與公共價值,在在是一環又一環緊扣的溝通與妥協。
需仰賴各個領域的專業團體的規劃、戮力、遊說、與執行,才能達成和諧。
曾經是台灣經濟起飛動能的台南紡織,建廠、茁壯,到學子們人人身上的太子龍學生服,是一段前人篳路藍縷的歷程。
時空移轉,都市版圖的拓展,人力供需成本的變化,遷廠,廢廠,廠地自辦重劃、地目變更,到如今台南夢時代建築逐步建立,一段悠悠漫長的歲月,而城市藍圖的塗抹一棒接著一棒,如何由煙飛塵滅中看見代代傳承。
這大片基地中有幾棵老樹還屹立著,盤根錯節間交織著所有起承轉合,而我總愛靠著窗,想像著那個年代,那裏的青春,青春裡的故事。
廢棄廠房拆除前,櫛比鱗次的屋簷,綠樹夾雜其間,稍遠處筆直的煙囪,是個地標。
當初剛搬到這裡時,紡織廠早已遷廠,開發計劃一直被討論著,有陣子股票還因此上上下下來回幾個波段呢?
我一點都不在乎這裡是否要被開發,我總是開開心心的站在陽台,望著這一片煙囪不再冒煙,機器不再隆隆作響的廠區,一大片鳳凰木、椰林、鳥叫、蛙鳴,樂在擁有綠地藍天。
2011年夏天,屋頂石棉瓦一片片被拆下,露出鋼骨。
宅在家,有個好處,可以仔細觀察工人操作機具作業,看著曾經帶動台灣經濟起飛的廠房逐步被拆卸下來,按著不同的材質分類,最早期的廠房以瓦、檜木樑柱、石灰牆面;陸續再建的廠房則以鋼筋水泥,拆卸的方式不同,回收物也不同。
終於煙囪也有倒下的一刻,真正熄了所謂台南紡織廠的燈火。
拆除廠房時,總免不了煙塵瀰漫,水車加入了作業,廠區的綠樹也夠多,使得落塵量減少許多,否則我的氣喘可要反覆發作了。
這片廠房非常大,雖然有不少機具同時作業,但是到拆除完成可費了一番工夫。
機具拆除廠房時,特地避開對樹木的破壞,雖然初始為了拆卸必要的通路,有砍掉了一些樹木與枯木,不得不的破壞。
廠房拆卸完成後,漸漸有了平整的地表,留下來的樹木可以略為遮蔭,2011年12月2日舉行了破土典禮。
破土典禮後,開始地面基礎工程,進行園區內大規模綠樹的移植。
整個預備工作進行了兩三個月以上,直到2012年3月才將樹木移至定點,或許是作業謹慎,因此存活率還蠻高的。
曾經費盡千辛萬苦移植的兩棵老榕樹,是我每天關注的對象。
多少人曾經走過這兩棵老榕樹下,工作之餘在樹下稍歇,在樹下商議,或僅僅彼此點頭匆匆走過,這兩棵樹在紡織廠建置的初始,見證著這片土地上的種種因緣。
即使換了位置,仍然吸取著這片土地的地氣,看著這片土地的天空,盡忠職守守護並淨化這裡的空氣。
颱風過後,豐沛的雨水,讓這些樹,更綠了!
可以再度擁有的綠意盎然,成了內心不滅的期待。
創立於民國四十四年的台南紡織,到了明年台南夢時代完工時,將寫完一段屬於南紡的甲子傳奇。
希望屆時我仍然可以閱讀其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