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差 ---「當臨時工 早知就不讀博士了」

 

今天的新聞
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091109/4/1ukqb.html

「當臨時工 早知就不讀博士了」

 

新聞的主角是四十一歲的阿宗,他整整花了九年在國內頂尖大學取得歷史學博士,但因找工作不順利,目前在教育部搶救高階人力失業的擴大就業方案中,做為期一年的臨時性工作。而他有位高中同學畢業當警察,起薪就五萬多,他感慨,「早知道就不要讀博士了!」

 

與高科技產業有關的學程中,博士、碩士較容易取得工作,文史類的高學歷工作職缺本來就較少數,大多數可進入的就業市場都屬於教育類別。然就一個國家而言,民眾在歷史文化的涵養卻是國家文明具競爭力的象徵,因此這一類的人才是主政者須重視培育的,他們的就業問題也需更費心。

 

上星期在中天文茜周報中,看到一則台商支持王建宣院長在中國進行的「撿珍珠計畫」,在一個荒漠中訪問一位女學生,全家賴以維生的是製作一種硬硬的叫做「糢」大餅,賺不了多少錢,賺來的每分錢供孩子讀書,問女學生為什麼要讀書,她的回答是「脫貧」。當時看這則新聞時,心中有一股悲傷,多少人受教育是為了增進生存的競爭力,可以得到更好的工作,有更多的收入,改善生活。

 

我想,如果是為了就業,那麼該念哪些書,該學會哪些技藝,是可以好好規劃的。至於博士、碩士這樣的學程,人生的定位是不是要有一些不同呢?「萬般皆下品,惟有讀書高。」這樣的觀念似乎是要打破了,如果具有博士或碩士高學歷者進入一般的就業市場,因著你懂得研究的方法,改善你的工作流程,或是賦予工作新的意義,那麼就長遠的眼光來看,這些年來的研究所學程,就真的有意義了!

 

印象中有位朋友的房客讀的是某國立大學的歷史系,後來也唸了研究所,寫的論文是關於古代的女人為什麼要纏小腳,起初也是挺稀奇她為甚麼要繼續唸研究所,花那麼多時間在唸書上,也不一定會增加收入或更好的就業機會,不過當聽著她分享關於女人纏小腳的觀點時,那一對閃閃發亮的眼神,卻深深打動我。如果讀書可以讓自己喜悅,如果研究可以讓自己滿足,無價的心靈資產比有價的物質享受,哪一個會是最長遠的快樂呢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c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